药罐子重生记|难治性高血压之下,他们做了这项大胆尝试


老杨最近非常郁闷,他是一个高血压老病号了,以前只要吃1-2个药就能控制住血压,可最近两年药越吃越多,血压却越来越高。

这次住院前,老杨数了一下,一天得吃15片降压药,可血压仍旧控制很差,动不动还会飙升到200多,整天担心会不会“爆血管”,60岁不到的年纪,已经有了悲观厌世情绪。



难治性高血压之下
最新标测的大胆尝试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潘晔生副主任医师接诊了老杨这个顽固病症患者,首先经过详细的检查彻底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各种可能原因,优化调整了各种强效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包括2片奥美沙坦,2片硝苯地平控释片,4片阿罗洛尔,6片盐酸可乐定,1片利尿剂,但血压仍波动在160-220/100-130mmHg。

潘主任意识到这是一例真正的、顽固性的难治性高血压。

潘主任把困难汇报给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杨兵教授,并提出经皮肾动脉消融去交感神经治疗的想法。杨教授亲自和潘主任一起优化手术方案,即采用最新标测技术锁定肾交感神经,结合三维标测实施精准消融。

【科普知识】
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在生活方式调节的基础上,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最佳剂量调整后的降压药物,血压仍不能控制在140/90mmHg内,或者要用四种降压药物血压才能控制在140/90mmHg内。难治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3%-30%,在肾脏科的高血压患者中高达50%以上,且显著增高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终末期肾病的风险。
 
精准消融
“老病号”的血压稳降了!
 
2019年4月10日上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首台经皮肾动脉消融去交感神经术在北院导管室开始了,潘主任在老杨的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完成肾动脉造影,杨教授亲自手术,用三维导航系统重建肾动脉解剖模型,运用最新标测技术锁定肾动脉交感神经分布区域,排除迷走神经分布区域,每侧肾动脉精准消融6-8个点。




患者术中持续监测血压,手术开始的血压是220/130mmHg,术后即刻血压就降到了200/110mmHg,术后2小时血压继续降低到了160/100mmHg。

术后第二天患者血压居然下降到了140/90mmHg以下,杨教授和潘主任商量后决定减用降压药,术后第六天患者出院时只服了1片降压药,血压稳定在150/90mmHg左右。

术后1个多月的随访中,老杨仍然每天只需服用1片药,血压一直稳定在140/90mmHg左右。老杨高兴坏了,没想到通过微创手术竟然可以摘掉“药罐子”的帽子,仿佛又重获了新生。


交感神经定位技术
高血压患者的新希望

 
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迷走神经则反之。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有些患者长期交感神经亢奋,表现为血压升高、心慌、焦虑等,严重的可能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受损。肾动脉是交感神经的重要分布区域,经皮肾动脉消融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有近10年的经验。

【科普知识】经皮肾动脉消融去交感神经术:肾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导致肾脏分泌过多的肾素,引起血压增高。上世纪中叶就开始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疗效确切,但因并发症多和副作用大未能得以推广。2009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开展了经皮肾动脉消融去交感神经术的探索,历经十年的研究,该领域争议和共识并存。近两年随着器械和方法的更新,降压效果显著,有望成为难治性高血压和控制不佳高血压经典药物治疗的安全替代疗法。

随着新的交感神经定位技术的出现,手术的治疗瓶颈问题面临突破,杨兵教授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种手术将成为经典降压药物治疗的有效替代措施。

杨兵教授及其团队应用交感神经定位技术的微创手术成功,让我们看到了高血压治疗手术的新希望。

让我们共同期待,交感神经定位技术,在时间和经验的沉淀中不断成熟,造福更多高血压患者。


杨兵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内科常务副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委员,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

专业特长:擅长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导管消融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心动过缓、CRT治疗心力衰竭、除颤器预防猝死和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方面有很深造诣。擅长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和短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门诊时间:特需门诊 :北院周二上午   专家门诊: 南院 周二下午